中国山水画的笔墨
笔墨是构成中国山水画特点的重要因素。一幅山水画的意境是画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,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形式是由笔墨、构图、色彩等特殊的因素决定的,而尤以笔墨为重要。毛笔、宣纸、水墨、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表现工具。
综观历史好的山水画作品,无不是笔墨的精妙,趣味横生。南齐谢赫的《六法论》历来被视为品评国画水平高下的标准,唐代张彦远论“六法”时说:“夫象物必在于形似,形似须全其骨气。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”,把骨法用笔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。中国绘画与书法同出一辙,历来就有“书画同源”之说。书法是完全以抽象的线条的表现力构成美的感染力。这种被注入人的情感的具有生命力的线本身,就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。中国绘画的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,在用笔墨创造物象的同时,需要使笔墨具有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和气质性格的表现力。因此,历代山水画家无不在笔墨上寻求各自的艺术语言,创立自己的艺术风格。如董源的苍郁清润,范宽的雄健厚重,郭熙的齐峻明洁,米芾的潇洒飘逸,李唐的劲俏壮伟,皆有各自不同的追求。画家用笔在表现主观思想的同时,反映客观物象也具有自己的特征。山水画中的石头的种种“皴法”(如披麻皴、斧劈皴、解索皴、折带皴等等),树木的种种“点法”(如梅花点、胡椒点、混点、个字介字点等等),都是根据自然界景物的不同特征,创造性地形成各种用笔方法。用墨,同样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,行家称之为“墨法”。墨法之妙,全从笔出,所谓“笔歌墨舞”、“笔精墨妙”,形象地道出了笔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。山水画的笔墨功能,正如前人所说:“笔以立其形质,墨以分其阴阳。”特别是水墨画的创立,使山水画的笔墨表现有了更广阔的天地。历代优秀的山水画都是建立在精妙的笔墨基础上的,如石涛,他最善于用笔用墨,他的山水画水墨淋漓,墨中见笔,他曾总结“笔非生活不神,墨非蒙养不灵”。强调用笔墨表现生活情趣及自己的感受。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先生晚年墨法神奇多变,以积墨、重墨、破墨之法作画,作品浑厚华滋,所谓“千裂秋风,润含春雨”,对传统墨法既有继承,又有突破。张大千、谢稚柳则泼墨,泼彩,墨彩并用,随心所欲,一气呵成,各自形成鲜明的风格特色。
山水画的用笔用墨是衡量一幅作品好坏的技术标准,也是窥见画家功力、表现画家风格的突出特征。人们在欣赏画家们的作品时会因不同的笔墨表现,得到或明快、或浑厚、或华滋、或凝重、或淡泊等不同的艺术感受。
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与色彩
中国画的构图,亦称章法。东晋时顾恺之提出的“置阵布势”,南齐谢赫提出的“经营位置”,都是指构图而言。可见章法早为画家所重视。画家作画犹如兵家步阵,“置阵布势”,形象地说明作画时画家成竹在胸,发挥主观能动的必要性。山水画通过章法借以表现三度空间,已成为定责。山水画运用深远、平远、高远诸法,取得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,创造性地把散点透视运用于创作中,使观者按画家意图,随时保持视线的最佳角度,以更好地为突出形象和主题服务。历代山水名家常以独特章法取得惊人的艺术效果。展子虔的画“远近山川,咫尺千里”;五代荆浩、关仝的画则多以层峦叠嶂、全景山水、章法繁密,取得气势宏伟、博大的艺术效果;南宋马远、夏圭的画,则境界清幽,章法疏简。山水画的章法即依据画家创作意图的需要灵活多变的,又有一定法则可循,如“三远”、“三叠”、“疏密”、“轻重”、“开合”等,既中国画独特的章法。现代画家中对山水画传统的章法,多有创新突破。以清新巧妙的构图形式赋予作品以新的境界,如傅抱石、石鲁及一些中青年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,均在构图上有继承又有创新,表现了各自独特的风格。
中国画历来讲究色彩的运用。传统山水画的设色,不同于西洋画强调光、色、影的复杂变化、而追求画面总体的装饰美,以达到明朗洁净的艺术效果。山水画的设色分重彩、淡彩两类。重彩山水又称为青绿山水,淡彩称为浅绛。历代画家在山水画的设色方面留下丰富的经验。如顾恺之画云台山,以石青敷染天水,得天空水阔之感;李思训的金碧山水,富丽堂皇;王蒙画《岱宗密雪图》以粉弹之,得瑞雪飞舞之态;赵伯骕《东山图》青绿泥金重着色,然后大青大绿如墨化之,色彩鲜明生动。现代山水的设色在传统的基础上,吸收西画用色之长,使山水画的设色方法更绚丽,更丰富完美。中国画家张大千域外变法,使山水画吸收西方印象派和抽象派的色彩特点,以泼彩法为之,取得成功。一些有志于山水画创新的中青年画家,也在用色上融会古人及中西画的特长,即保持民族艺术风格,又推陈出新,使传统的山水画设色技法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。
诗书画印有机结合
诗、书、画、印的有机结合,是中国画独有的特色,也是山水画的特色。山水画中的题跋(又称落款)、盖印(又称钤印),有丰富的内容形式。山水画的题跋,不但可以记录作画者的姓名、时间、地点、成画的原因等,还可就画的主题、画法上的探索心得作深刻的阐述。文体多样,喜、怒、笑、骂,皆成文章;书法则是真、草、隶、篆、行,视画面需要任意选用。如元代画家赵孟頫在《枯木竹石图》上的提诗:“石如飞白木如籀,写竹还与八法通,若也有人能会此,须知书画本来同。”极精辟地阐述了“书画交融”的道理。近代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涛、李可染、谢稚柳等人,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题跋。读了这样的题跋,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深思,使艺术意境、审美情趣更加浓郁深化,使观赏者得到更多美的享受。印章在书画上使用始于宋代,成于元明,盛于清。印章分名章(刻有作者姓名)、闲章(分押角、起首),形式有朱文、白文之分。内容灵活,形式多样。特别是闲章,有三两字到几十字不等,用来表达作者的艺术见解、创作体会、治学态度、处世哲理、师承关系等。如石涛的“搜尽奇峰打草稿”,傅抱石的“往往醉后”,潘天寿的“不雕”,李可染的“白发学童”等,都可以使读者在笔墨之处听到作者的心声,增加了不少亲切感和隽永的回味。从山水画的形式看来,题跋与印章的色彩鲜明对比,有如画龙点睛,成为画面上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。诗、书、画、印有机地统一于画面,可以反映画家的全面艺术修养,给人综合的艺术的享受。
刘宝纯、高延军
1986年3月12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